地方高校能否“债转股”
来源:武汉城市圈杂志 武汉投资融资律师网
与其办那么多的新的民办高校,不如鼓励民间资金进入现有负债的或者不负债的地方高校,把地方高校做大做强。免得大家都是弱弱歪歪的,空有数量,少有质量。
湖北地方高校贷款余额133亿元,其中高校113亿元,市州所属高校20亿元。从文字中探究,可能还不包括八所教育部和中央民委的在汉高校。如果再加上这八所,湖北的高校债务会不会超过200亿元呢?
数字大小姑且不谈。单说形成高校债务的原因我觉得就说得不全面。媒体的一致看法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很多教育资源跟不上。为了适应扩招的需要,很多学校选择了建新园区”。其实,我觉得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是大学合并之后的校园面积扩张导致的债务。
大学合并之后至少有四分之三的高校遇到一种尴尬:两校、三校合并,原来的校区难以容纳全部的学生,一般会选择两种方案,一是把全部学生搬到一个校园比较大的校区,借机向四周扩张,形成了“合并式”负债,而老校区形成闲置。现在不少高校是市内一个校区,市外一个校区,一方面有闲置土地,一方面又有负债;一方面是“富翁”,一方面是“负翁”。二是干脆老校区都不要,或卖或租,到一个新的地方创建一所学校,学生都搬到一起,皆大欢喜,但是,缺乏文化底蕴。
所以,大学扩招是高校负债的原因,大学合并亦是。大学合并之后求大求洋求全,这是中国大学的一大特色,在十年前的大学合并潮中表现的特别突出。殊不知西南联大常委梅贻琦的那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是永恒不变的。新上任的校长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占地、抢地,修大校园,几乎是在全国掀起大学扩园潮。而一些国外的知名大学往往是各大学院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地方,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关。
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湖北省近日发布的《关于减轻我省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中提出,凡建有新校区且占地面积达到核定规模的高校,其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必须在2012年底以前通过“招、拍、挂”或者政府收购储备等方式进行处置,其土地出让收入在扣除必须上交中央的税费和计提各项专项资金后,原则上用于偿还债务。这是很关键很有效的办法。但是,能不能借此时机,借用国有企业“债转股”的方式和经验,推进大学的公私合营进程?
经过20年左右的民办高校的建设发展,高等教育的民营比重在增加,全国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很成功的民办高校。其次,全国300多个、湖北30多个独立学院不都是民办的吗?这说明民办高校在湖北有很强大的需求,投资者众多。与其办那么多的新的民办高校,不如鼓励民间资金进入现有负债的或者不负债的地方高校,把地方高校做大做强。免得大家都是弱弱歪歪的,空有数量,少有质量。现有高校中,已经存在各种校企合作的方式,有的合建实验室,有的合办一个学院,比如银行保险公司与大学的金融学院合作,培养金融人才。
这些路径我称之为高等教育的“债转股”。高校“卖地”不如“卖债”。同样是从1999年开始,国有企业实行“债转股”,即国家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把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控股(或持股)与被控股的关系,债权转为股权后,原来的还本付息就转变为按股分红。国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际上成为企业阶段性持股的股东,依法行使股东职权,参与公司重大事务决策,但不参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在企业经济状况好转以后,通过上市、转让或企业回购形式回收这笔资金。这一举措无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推动力,把债券转化为股权,增强了风险共担机制。
如果能够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地方高校“债转股”,我想一方面能完善地方高校产权结构。国立高校与私立高校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有的国家是国立高校强,比如我国,有的国家却是私立高校强,比如美国。我们一直在抱怨我们的地方政府办教育负担太重,也包括地方高等教育,目前化解高校债务的时机难得,正好可以优化一下高校的产权结构。另外,还能让一些大的集团找到投资机会。比如拥有四家纺织厂的卓尔控股集团的董事长阎志与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徐卫林合作,徐卫林应邀担任卓尔集团的专家委员会主任和纺织研究院院长,共同打造湖北纺织发展的新平台。
(《武汉都市圈》杂志2011年9月 第二十二期)